广元:名字变化呈艰辛 - 四川民革
  • 您的位置:四川民革 >> 信息浏览
  • 广元:名字变化呈艰辛
  • 来源:民革广元市委会      作者:孙先成      日期:2014-03-25      编辑:广元民革      点击:4078
  •     在我崇拜的人物中,孙中山先生当属首位。近两年来,我仔细地研读了《孙中山全传》和有关中山先生生平事迹的资料。掩卷长思、感慨良多。
       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,应多多感谢孙中山等老一辈革命家,前仆后继、不屈不挠地奋斗牺牲。我们没有理由忘记他们,没有理由不继承先烈的遗志,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遗余力。
        100多年前,我们伟大的祖国内忧外患接踵而至,中西方文明相互激荡碰撞、交流交融,孙中山先生为了实现民族独立、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、人民富裕,团结革命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感天动地的奋斗。他以“亟拯斯民于水火,切扶大厦之将倾”为已任,高举反清排满斗争旗帜,提出民族、民权、民生“三民主义”政治纲领。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,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,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,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,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中国进入现代文明。孙中山的革命事迹感人肺腑,催人奋进。品读孙中山的人生,犹如展开一幅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。
        本文介绍了孙中山先生几十年革命生涯中名字的多次变化,从中可以看出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。
        1866年11月12日,一代伟人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,其父孙达成,母亲杨氏。祖母黄太夫人按辈分的“帝”字派为孙中山取乳名为“帝象”。这个乳名一直沿用到1876年,当时孙中山已十岁,将入私塾读书,由塾师代取正名为“文”。这个名虽然为读书时所用,以后在确定中国同盟会盟书、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誓词、中华革命党誓约和他在逝世前签署遗嘱,孙中山都署名为“孙文”。他对“孙文”这个名很满意,其取义于前有武子,以兵法而彪炳后世;己则立志以文治而改革。但在1879年孙中山于檀香山奥兰尼书院读书曾一度自改其名为“帝朱”。后于1883年转往香港拔萃书院读书时,由于信奉基督教,在受洗礼时,自署名号“日新”。盖当时是取《大学》盘铭: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之意。孙中山取这个名字时,已萌发了改革思想,在名字上有所反映。后于1886年孙中山转入广州南华医学堂读书时,又署名为“逸仙”。“逸仙”是粤语“日新”的谐音,是入学受洗礼时,国学老师区凤墀所改,于1887年转学香港西医书院时才起用。这个名号是炎黄子孙相传万代,安逸而不休之意。孙中山对这个名号了也很喜爱,特别以后在海外交往时,经常使用“逸仙”这个名字,而外国人也多称孙中山为孙逸仙。
        1885年5月,19岁的孙中山按照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,与同县的外茔村(今珠海外沙村)卢慕贞结婚,卢成为孙中山的元配夫人。按照族谱规定,凡族内男丁结婚要按辈分排列字号,孙中山这辈人应取号为“德”字辈,孙中山的大哥结婚就取号为德彰,二哥取号为德佑,孙中山则取号为德明。不过,这个字号孙中山很少使用。
        孙中山在开展推翻清廷的革命活动期间,被清政府视为眼中钉、肉中刺,经常下令通缉。为了避开清廷的追捕,孙中山在进行秘密革命时,往往不用自己的正名而用别名,最早的化名是1896年6月在美国宣传革命时,曾化名号为“杞忧公子”,同年10月赴英国宣传革命途中,他又化名为“陈文”(Dr.G.S.SUN)。后在伦敦避难时,孙中山却化名为“陈载之”,取文以载道之义,但后来他把这一化名作为自己的字号。他在写自传时说:“仆姓孙名文,字载之,号逸仙,籍隶广东广州府香山县……”1897年在英国研究革命理论时,又化名为“中原逐鹿士”。
        孙中山在秘密革命中最著名的化名是“中山樵”。其出处是:1897年8月,孙中山赴日本东京宣传革命,到银座“对鹤馆”投宿时,因不便公开真实姓名,陪伴孙中山投宿的日本人平山周,由于曾同孙中山一起经过中山忠能侯爵府邸,便为孙中山登记为“中山”二字。孙中山看过后,微笑地在“中山”二字之后加上“樵”字,成为“中山樵”。后来,章士钊翻译宫崎寅藏的著作《三十三年之梦》时,不知是有意将两个姓名合二而一,还是由于偶然笔误,将“孙文”与“中山樵”并写成“孙中山”。后来这个姓名竟然传开,孙中山觉得这个名也不错而默许,日久竟而俗成,甚至后来“中山”这个名字比其他名字更响亮更常用。
        孙中山几次赴日本由于形势所迫而多次改名,最初东渡扶桑时化名为“高野”;1897年8月赴日本宣传革命途中曾化名“李行痴”;当年在日本东京所住地寓所门口写“中山方”为名字;1900年自日本赴香港时以“NAKAYAMA”英文名登记;当年9月,由日本赴台湾组织起义时化名“吴仲”;台湾行动失败后返回日本,又化名“高野长雄”;1901年6月,孙中山由檀香山赴日本组织起义时,化名为“Dr.Alaba”,后居住于日本横滨时则化名为“山月”。在日本,1905年还曾用名“高野方”,组织同盟会和写信或打电报给日本人水居主人时署名为“张宣”,1910年用名为“艾斯高野”。
        在南洋宣传革命时,孙中山曾化名为“公武”、“公孙武”,在越南西贡时用名为“杜嘉诺”;1907年3月在安南组织起义时化名为“高达生”,在河内用“LongSang”英文名打电报给日本友人平山周;1908年9月在新加坡宣传革命时化名为“南洋小学生”、“南洋一学生”;1909年5月,由南洋转赴欧洲宣传革命途中则化名为“萧大江”。
        但是,一些反动政客、封建遗老和清朝的统治者,却别有用心地为孙中山加上带有攻击和贬称的名字和绰号,认为孙中山的革命抱负和主张是狂妄的、叛逆的,讽刺孙中山是“空想家”;流亡海外的保皇党人也讥讽孙中山是“远距离的革命家”;北洋军阀则攻击他是不务实只靠吹的“孙大炮”。清王朝的统治者则诬蔑孙中山是“山角水涯的草寇”,并篡改“孙文”为“孙汶”,因为清政府凡目之为罪犯者,都在名字上多加点划,故把“文”字旁多加三点水,意为罪犯。事实上,清政府曾多次通缉孙中山,务欲置其死地而后快。但是,这些歪曲性、诬蔑性、攻击性的名号和称谓,丝毫无损孙中山的伟大形象和崇高品格,相反暴露了攻击诬蔑者的丑恶嘴脸。
        1894年,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失败后,决心走武装推翻清政府的道路。同年他到檀香山,在华侨中宣传革命,得到部分进步华侨的支持,成立了兴中会。次年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部,提出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创立合众政府”的资产阶级早期革命纲领,开始了艰难的反清历程。1905年,他在日本领导兴中会,联合光复会、华兴会组成中国同盟会,重新确定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创立民国,平均地权”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。他还创办《民报》,把同盟会这十六字纲领阐述为“民族”、“民权”、“民生”三大主义。从此,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。从1907年到1911年,他连续领导了8次武装斗争。
        由于革命的连续失败,革命党人中一些骨干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。而孙中山则仍然不屈不挠,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,并高瞻远瞩地预见革命高潮即将到来。他以坚定乐观的革命气魄,鼓励同志,“一败何足馁”,要大家“鼓起勇气,乘此良机,重谋大举”,表现了伟大革命家百折不挠的意志和不断进击的无畏精神。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,孙中山推翻清王朝的理想才得以实现。
        辛亥革命后,孙中山又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走狗北洋军阀的斗争中。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,北洋军阀袁世凯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,孙中山不得不“尽让政权于袁氏”,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。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暴露后,孙中山奋起领导了反袁的“二次革命”和“护国运动”。之后又领导了反对段祺瑞的“护法运动”。在北伐途中,陈炯明在广东突然发动武装叛乱,孙中山险遭毒手。在逆境中,孙中山发表演讲,勉励同志说进行革命该拿起两件武器,一是枪杆子,二是三民主义。枪杆子用来摧毁障碍,三民主义用来建设国家,巩固革命成果,保证革命成功。可见,孙中山为三民主义理想奋斗不息。在革命历程中,屡经踬踣,正如他自己所说,“吾志所向,一往无前,愈挫愈奋,再接再厉”。这种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,就是他崇高品格的精神支柱。
        孙中山晚年,其思想完成了伟大的转变。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,不断宣传三民主义。他不仅在国内,也在国外,主要在欧、美、日本和东南亚各国,到处演讲,鼓吹革命,努力把他的三民主义普及到民众中去。从《孙中山先生演说全集》来看,有文字记录的演讲就达80次。其目的在于“唤起民众,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”,建立理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。由于受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,并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诚帮助,孙中山开始了他一生中的伟大转变。那就是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,使之发展成为“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”的新三民主义,为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。为实现新三民主义,孙中山奋斗到最后一息,甚至在弥留之际,仍喊出“和平……奋斗……救中国”。
        综观孙中山一生,我们不难看到他为振兴中华“知难而进,勇于实践,奋斗不息”的革命精神和精诚团结、百折不挠的可贵品质。
        孙中山的一生,是光明磊落的一生,是艰苦奋斗、自强不息、不断进取的一生,他以天下为公,以振兴中华为己任,从不贪恋权位与物欲,他有一千个、一万个理由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,世界人民的尊崇。他于1905年8月,在日本东京被推举为中国同盟会总理,之后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,孙中山始终担任了总理职务,直至逝世。1926年1月,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作出决定,将“总理”尊称永远保留给孙中山。1912年,孙中山在南京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。后来又于1921年在广州当选为非常大总统。因此,全国人民都尊称孙中山为“孙大总统”。   
        1917年9月后,孙中山又两次在广州当选为海陆军大元帅,所以人民尊称其为“孙大元帅”。1940年,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:为纪念孙中山在推翻封建帝制,建立民国的伟大功绩,尊孙中山先生为“国父”。中国共产党一贯支持和帮助孙中山,肯定孙中山在民主革命中的丰功伟绩,尊称孙中山为“民主革命先行者”。
        孙中山为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,为祖国的独立、统一和富强奋斗了一生,他坚持革命、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伟大的,他的国共合作构思是伟大的,他为实现首次国共合作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永垂史册。从名字的变化中,人们可以看出孙中山无愧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。作为后来人,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种坚忍不拔、越挫越奋的伟大精神。
        鲁迅曾说:“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俱在,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,失败了还是革命”,这是对孙中山业绩的由衷推崇,是十分公允的。
        毛泽东始终把自己和中国共产党人看作是“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”。
        在2014年的今天,我们仍要牢记孙中山先生“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须努力”的遗训,继续为中国深化改革、经济发展、制度完善竭尽全力。增进两岸互信,共同推进中国统一大业的进程。